新闻中心

天蓝水碧青山秀向绿而行绘新景 毕节市快速推进绿色发展工作综述

  进入新时代,绿色发展成为毕节推进高水平发展的鲜明底色;步入新征程,毕节奋力书写绿色发展优异答卷。

  近年来,毕节坚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积极地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和优化升级,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相统一。

  “我长期在国储林项目区务工,主要负责树木栽种、施肥、除草等,不仅能绿化环境,还能增加收入。”务工群众杨登焕说,石场乡的生态建设,他和周边群众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

  近年来,金沙县规划在石场、岩孔、平坝、木孔等16个适宜造林的乡(镇、街道),建造国家储备林15.13万亩。

  国储林建设,是金沙县推进生态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加快了毕节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实步伐。

  毕节始终把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屏障作为底线任务,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不断筑牢生态屏障。大力开展国储林、营造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2023年,毕节市建成国储林10万亩、营造林142.81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285.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690平方公里;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48个重大工程全部完工;扎实推进长江流域“十年禁渔”,退捕劳动力全部转产就业,长江流域实现“四无四清”目标。

  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2023年县级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98%以上,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100%;深入推动城乡污水、垃圾治理三年攻坚行动,累计建成城乡污水处理设施216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设施4座,城市(县城)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7.53%、99.68%;扎实推进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2023年综合利用大宗工业固废2860.7万吨;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提升五年行动,累计完成346个行政村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废旧农膜回收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均稳定在85%以上。

  6月18日,三一长通贵州威宁风电装备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建设现场,吊车摇臂来回旋转,工业机械往复穿行,工人操作有条不紊。

  “我们正组织施工方抢抓项目建设关键期,并加派人手,力争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贵州长通威宁新能源有限公司综合部经理郑乾说,项目计划总投资5亿元,其中一期建设年产能200万千瓦风电主机生产基地,项目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将达40亿元。

  近年来,威宁自治县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依托得天独厚的风力、光照优势,积极引进国电、华能、国家电投、华电等国内大型发电企业进驻,在新能源赛道上稳步前行,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目前,威宁自治县有66个风光项目,新能源产业装机规模、年发电量、年产值居全省首位,上下游产业累计产值超过171亿元。

  威宁新能源产业活力迸发,成为推动产业绿色发展的典型,为毕节推进绿色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毕节始终把推动产业绿色发展作为重要支撑,大力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和优化升级——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煤炭安全绿色低碳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累计建成智能采掘工作面36个,建成金沙渝南和鑫达2处露天煤矿,成为目前全省唯一建成露天煤矿的市(州);深入实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行动,全力推动优质酱酒等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市白酒企业完成产量1.99万千升,实现产值16.53亿元;推动水泥企业兼并整合,实施产能减量置换,合计缩减水泥熟料产能每天1900吨。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实施风、光发电等新能源项目,新能源累计总装机达683万千瓦,2023年发电量83.69亿千瓦时,装机和发电量均为全省第一;引进长通新能源、清华同方计算机等代表性产业项目落地,培育21家数据商入驻贵阳大数据交易所。

  做优山地生态农业。林下仿野生天麻种植规模全国第一;食用菌、马铃薯、肉牛、家禽等产业规模全省第一;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家、“二品一标”农产品28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39个;威宁、织金成功申报国家级“一园两区”,金沙成功申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做强绿色旅游业。百里杜鹃连续4年入选“中国最美县域”,黔西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大方县崔苏坝、方家坪成功创建国家级露营基地,黄泥乡朝门村、米底河景区、“花都里·杜鹃乡舍”民宿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突破8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00亿元。

  2023年,毕节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多个“全省唯一”“全省第一”让毕节绿色发展成色十足——

  毕节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全省唯一,林业碳汇改革试点全省唯一,深化“林长制”改革全省唯一,森林资源保护“三项行动”全省唯一;林下经济单品种植全省第一,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专项全省第一,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全省第一。

  毕节始终把健全完善体制机制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有力保证,推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为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区蓄势赋能——

  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在全省率先推行森林资源保护“三项行动”,林长制改革获国家林草局经验交流推广;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

  强化区域协作联动机制。全面加强与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合作,先后修订完善与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六盘水市、云南省昭通市、四川省泸州市的跨区域生态环境联合执法协议,常态化开展跨乌江流域和赤水河流域联合执法;编制完成赤水河流域“一河一策一图”应急响应方案。

  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持续推进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市工作,成功颁发5张林业碳票,完成碳减排交易3102吨、碳票交易17.4万元;七星关拱拢坪林场、织金桂花林场被纳入全国国有林场可持续经营试点;黔西市化屋村、百里杜鹃管理区、七星关区亮岩镇和赫章县海雀村跻身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印发《毕节市赤水河六冲河等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办法》,积极探索开展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建立全省第一个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案件生态损失补偿工作机制。

  天蓝水碧青山秀,向绿而行绘新景。如今,毕节绿色发展动力十足、风生水起,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并进。

  主办单位:毕节日报社邮编:551700地址: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招商财智中心14楼黔ICP备14000018号

  进入新时代,绿色发展成为毕节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步入新征程,毕节奋力书写绿色发展优异答卷。

  近年来,毕节坚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积极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和优化升级,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我长期在国储林项目区务工,主要负责树木栽种、施肥、除草等,不仅能绿化环境,还能增加收入。”务工群众杨登焕说,石场乡的生态建设,他和周边群众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

  近年来,金沙县规划在石场、岩孔、平坝、木孔等16个适宜造林的乡(镇、街道),建造国家储备林15.13万亩。

  国储林建设,是金沙县推进生态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加快了毕节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实步伐。

  毕节始终把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屏障作为底线任务,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不断筑牢生态屏障。大力开展国储林、营造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2023年,毕节市建成国储林10万亩、营造林142.81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285.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690平方公里;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48个重大工程全部完工;扎实推进长江流域“十年禁渔”,退捕劳动力全部转产就业,长江流域实现“四无四清”目标。

  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2023年县级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98%以上,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100%;深入推进城乡污水、垃圾治理三年攻坚行动,累计建成城乡污水处理设施216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设施4座,城市(县城)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7.53%、99.68%;扎实推进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2023年综合利用大宗工业固废2860.7万吨;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累计完成346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废旧农膜回收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均稳定在85%以上。

  6月18日,三一长通贵州威宁风电装备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建设现场,吊车摇臂来回旋转,工业机械往复穿行,工人操作有条不紊。

  “我们正组织施工方抢抓项目建设关键期,并加派人手,力争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贵州长通威宁新能源有限公司综合部经理郑乾说,项目计划总投资5亿元,其中一期建设年产能200万千瓦风电主机生产基地,项目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将达40亿元。

  近年来,威宁自治县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依托得天独厚的风力、光照优势,积极引进国电、华能、国家电投、华电等国内大型发电企业进驻,在新能源赛道上稳步前行,为推动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目前,威宁自治县有66个风光项目,新能源产业装机规模、年发电量、年产值居全省首位,上下游产业累计产值超过171亿元。

  威宁新能源产业活力迸发,成为推动产业绿色发展的典型,为毕节推进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毕节始终把推动产业绿色发展作为重要支撑,大力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和优化升级——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煤炭安全绿色低碳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累计建成智能采掘工作面36个,建成金沙渝南和鑫达2处露天煤矿,成为目前全省唯一建成露天煤矿的市(州);深入实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行动,全力推动优质酱酒等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2023年,全市白酒企业完成产量1.99万千升,实现产值16.53亿元;推动水泥企业兼并整合,实施产能减量置换,合计缩减水泥熟料产能每天1900吨。

  培育壮大新兴起的产业。大力实施风、光发电等新能源项目,新能源累计总装机达683万千瓦,2023年发电量83.69亿千瓦时,装机和发电量均为全省第一;引进长通新能源、清华同方计算机等代表性产业项目落地,培育21家数据商入驻贵阳大数据交易所。

  做优山地生态农业。林下仿野生天麻种植规模全国第一;食用菌、马铃薯、肉牛、家禽等产业规模全省第一;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公司8家、“二品一标”农产品28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39个;威宁、织金成功申报国家级“一园两区”,金沙成功申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做强绿色旅游业。百里杜鹃连续4年入选“中国最美县域”,黔西入选“全国县域旅游总实力百强县”,大方县崔苏坝、方家坪成功创建国家级露营基地,黄泥乡朝门村、米底河景区、“花都里·杜鹃乡舍”民宿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突破8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00亿元。

  2023年,毕节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多个“全省唯一”“全省第一”让毕节绿色发展成色十足——

  毕节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全省唯一,林业碳汇改革试点全省唯一,深化“林长制”改革全省唯一,森林资源保护“三项行动”全省唯一;林下经济单品种植全省第一,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专项全省第一,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全省第一。

  毕节始终把健全完善体制机制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有力保证,推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渐完备,为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区蓄势赋能——

  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在全省率先推行森林资源保护“三项行动”,林长制改革获国家林草局经验交流推广;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

  强化区域协作联动机制。全面加强与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合作,先后修订完善与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六盘水市、云南省昭通市、四川省泸州市的跨区域生态环境联合执法协议,常态化开展跨乌江流域和赤水河流域联合执法;编制完成赤水河流域“一河一策一图”应急响应方案。

  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持续推进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市工作,成功颁发5张林业碳票,完成碳减排交易3102吨、碳票交易17.4万元;七星关拱拢坪林场、织金桂花林场被纳入全国国有林场可持续经营试点;黔西市化屋村、百里杜鹃管理区、七星关区亮岩镇和赫章县海雀村跻身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印发《毕节市赤水河六冲河等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办法》,积极探索开展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建立全省第一个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案件生态损失补偿工作机制。

  天蓝水碧青山秀,向绿而行绘新景。如今,毕节绿色发展动力十足、风生水起,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并进。

上一篇: 【48812】继续前进化工新资料范畴 海利集团获“亚洲最大钒矿”两宗探矿权 下一篇: 2025湖北恩施州巴东县乡村订单定向免费本科医学生报名资历初审经过名单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