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300亿新能源龙头要造一个“中国钒电之都”


来源:m6米乐官网入口    发布时间:2025-01-27 21:03:07

  4月22日,攀枝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五部门发布攀枝花现代化产业体系2023年发展报告,多处提及钒

  。明确点明将建设全钒液流电池储能10万千瓦、钒电解液3000立方米/年产能。报告也提及在2023年初,

  ,建设全国在建顶级规模的钒电池储能项目国家电投100MW/500MWh钒电池储能电站。项目包括规模化生产电解液、电堆和电池储能装备制造等全钒液流电池储能全产业链,助力攀枝花市兑现“中国钒电之都”的愿景。

  这一联合体拥有该产业链上中下游资源及技术,有望推进钒电池在攀枝花集群化发展进程。此前,四川钒钛协会书记提出,根据四川省钒电池储能产业的调研,

  。不仅单个地市,在全国范围内,钒电池热度正持续高增。2023年,中国钒电池储能电站招标项目容量同比增长

  ;另有开工钒电池项目容量同比增长753%。2024年,钒电池交付量预计会同比大增。

  钒(化学符号V)来源于北欧神话中一位美丽女神的名字 “Vanadis”(译为凡娜迪斯)。这是因为,钒元素大多

  ▲钒在地球上储量并不少,储量高于铜、锡、锌、镍,但分布分散,甚至没个像样的矿物,因此钒存在感较弱。(图为蓝钒矿)

  钒应用广泛,炼钢时加入少量钒,可制成钒钢,使钢的弹性、强度大增,在汽车、航空、铁路、电子技术等部门,到处可见到钒的踪迹。钒氧化后,也是重要的化学反应催化剂。虽然用途广泛,但用量并不大。因此,

  、铅蓄电池、钠硫电池、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目前主要是钒电池)、超级电容和飞轮储能在内的储能方式被称之为新型储能。钒电池以安全优势胜出一筹。

  锂电之都的底气,大多数来源于三方面。首先,它是中国钒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之一。其次,合作方实力丰沛雄厚。市值近300亿元的钒制品龙头钒钛股份就位居攀枝花,是世界最大的钒生产企业,拥有以五氧化二钒等产品。2022年,该公司有约5000吨左右的钒产品直接应用于储能领域。钒钛股份手握原料,同时生产钒电池,早在2015年,钒钛股份宣布钒电池已量产。

  作为科技派,在中国开始涉足钒电池研究不久后便成立,钒电池技术全球领先,自身拥有从电池装备到系统服务完整的钒电池产业链。

  ▲大连融科旗下子公司融科储能是全球领先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服务商,孙公司融科装备负责生产储能电池装备,拥有全球顶级规模、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装备生产基地

  ,包括产品及服务、生产合作、资本合作,2022年10月还合资成立四川钒融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地址位于攀枝花。如今,该领域双强继续联合,分别为相关项目建设提供储能装备和钒电解液保障,将加速攀枝花建成“中国钒电之都”。攀枝花坐拥全国唯一的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钒钛股份和大连融科

  打造高端研发平台,加速低成本、高性能全钒液流电池储能关键技术开发,加速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有望推进钒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在锂电风起云涌的年代,宁德市依靠

  形成了享誉世界的动力电池产业集群,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锂电之都”。2022年11月,长沙宁乡首提打造“钠电之都”,中伟新能源、长远锂科、立方新能源以及中南大学、长沙矿冶研究院等20家单位入驻或参与长沙储能材料产业链搭建。产业链集群的带动效应,让

  的攀枝花底气十足。对于钒钛产业,攀枝花近期目标是,力争到2025年,初步建成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钒钛产业产值突破650亿元,占工业的比重提升到25%左右。

  ,钒虽然在地壳里储量高,但独立钒矿较少见,大部分是与其他矿物形成共生矿或者复合矿。中国钒资源有52%蕴含在钒钛磁铁矿中,另有48%蕴含在含钒石煤中。五氧化二钒的初始来源是钒钛磁铁矿,大多数都用在冶炼钢铁,冶炼之后会产生钒钢渣,

  。由于钢渣提钒技术成熟,每吨五氧化二钒的提取成本在7万-10万元,因此中国86.9%的钒是从钒钢渣中提炼。但钢渣提钒受制于钒钢产量,因此五氧化二钒的产量增加不大。

  ,钒电池初装成本是锂电池的两倍以上,且对环境和温度有严苛要求,中国锂电池装机量约是钒电池的90倍。

  ▲最高不能超过45C,因为一旦超过这个温度,正极溶液中就将析出沉淀物堵塞流道,使其报废

  ▲钒电池2021年新增装机:0.13GW2026年:4.93GW

  、钠硫电池,而选择钒电池。但钒电池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在重量和体积上并不具优势,因此这几种电池彼此之间构成差异化竞争。

  ,并已编制完成全国首个钒电池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依托钒钛资源全力发展钒电池储能全产业链。该市有望率先在这条较新的赛道上掌握优势,为四川打出动力电池外的储能产业的第二张“王牌”。

上一篇: 盘点稀缺资源相关龙头上市公司有三只(20241118) 下一篇: 大抓产业 建圈强链丨老工业区的“碳”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