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刚刚这一个国家和台湾“断交”! 地球知识局


来源:m6米乐官网入口    发布时间:2024-07-09 14:53:57

  我国外交部对这一决定表示赞赏和欢迎。目前,台湾当局的“邦交国”仅剩12个。

  位于南太平洋中部的岛国瑙鲁,陆地面积只有21.1平方公里,是仅次于梵蒂冈和摩纳哥的世界第三小国(同时是最小的岛国),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周游一圈。

  半个世纪之前,瑙鲁是世界上人均GDP仅次沙特阿拉伯的国家,但是现在已经掉到了70名开外,以至于严重依赖澳大利亚的救济。

  1798年,英国船长约翰·费因抵达诺鲁,开启了瑙鲁与世界交流的历史。19世纪末,德国向南太平洋扩张,在1888年将瑙鲁变为了自己的殖民地。不过此时的瑙鲁对德国而言并不重要,因为岛上除了椰子树和土著外似乎什么都没有。

  1896年,太平洋岛屿公司的一名货物运输人员在岛上短暂停留时,发现了一块看起来奇特的岩石。它的切面闪闪发亮,似乎是什么了不起的矿石。在这位办事员将其带到公司的悉尼办事处3年后,公司一位化验师将之化验,才发现这是一块磷酸盐矿石。

  地质勘探队迅速出发,对瑙鲁进行了详细的勘察,最终这块岛富于磷酸盐的现实公之于众: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被珊瑚礁环绕的瑙鲁长期以来都是海鸟跨赤道迁徙的主要途径和栖息地,大量鸟粪便年复一年堆积于此。

  数万年间,在赤道高温环境下,鸟粪土中有机磷盐被分解,并留下丰富的磷酸盐;在碱性地下水的作用下,磷酸盐又与碳酸钙反应,形成了各种含磷岩石。结果是,该岛2/3的区域被厚达6~10米的磷矿所覆盖,其矿藏品位更是高达38.9%,是典型的富矿。

  磷酸盐矿是制作化肥的重要原料,其磷元素可以有效提升土壤肥力。在当时,现代农业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一些国家开始抛弃传统肥料而采用更好的人工肥,而磷矿石粉碎后可直接作磷肥用于农业生产,瑙鲁的价值更被凸显。

  被发现自带珍贵的资源属性后,瑙鲁的地位自然不一样了。20世纪后,瑙鲁作为殖民地,磷矿被德国、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日本等国不计后果地疯狂开采。

  1908年至1913年间,殖民者从瑙鲁强行开采了63万吨磷酸盐,1925至1930年开采了170万吨,1933到1938超过400万吨,到了1950年,一年的磷矿出口量首次突破100万吨……

  这些开采的磷矿绝大部分出口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至少有83%的归宿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田地、牧场。

  高强度开采不仅加速瑙鲁资源枯竭,还破坏了当地生态。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先是引起矿区地表土壤结构形态的变化,接着也危及植被生存,导致瑙鲁损失了大部分原始植被,进而让岛上鸟类丧失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它们种族灭绝的风险也大大增加。

  面对过度开采的种种恶果,瑙鲁人与殖民当局多次斡旋反抗过,但终未能让利欲熏心的后者花更多的心思维护岛内生态。

  1968年,瑙鲁实现国家独立,对磷矿也有了完全的管控权。然而对于岛上的磷酸盐矿来说,命运却没有过多的改观,因为瑙鲁自主政府也没有思考太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殖民者一样大肆开发磷酸矿。

  主要是国际买家给的太多了,不仅瑙鲁政府得益于磷酸盐矿的收入得以运转,全体国民也坐享其成。所谓拿人手短,当所有人的幸福生活都建立在对矿产的压榨上时,开发新产品和可持续开发矿产的声音便被无限压制了。

  瑙鲁独立之时,仍处人类对化学肥料的需求急剧增长时期,市场上的磷肥原料供不应求。因此瑙鲁放飞自我,暂时搁置了“边开采、边恢复生态”的想法,决定以磷酸盐致富兴国。于是,瑙鲁以2100万澳元的价格从澳大利亚原开采公司全额购买了磷酸盐业务,随后就疯狂开采磷矿,头年开采量甚至超过德国殖民时期的开采总和。

  为了满足采矿需求,瑙鲁还从国外大力招入采矿劳工,但瑙鲁本国的劳工很少参与工作,在6000多瑙鲁人中只有约2000人工作。

  劳动力丰富了,磷矿开起来自然更得心应手,瑙鲁借着磷矿出口也是赚得盆满钵满,至80年代时,瑙鲁磷酸盐的出口达到巅峰,瑙鲁借此一跃成为太平洋最富裕的岛国。

  有钱意味着强购买力。当时在我国还很鲜见的台式电话,在瑙鲁已经是家家户户都有的寻常物件,彩电冰箱也并不稀奇,每家两辆汽车甚至是标配。在当时的岛上走一走,能看见人们惬意地开车,在只有20多平方公里的岛上绕圈子兜风,绕一圈只需要20分钟。

  居民的房屋建设能轻松的获得政府的大量补贴,水、电、通讯费几乎免费;居民也不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因为岛上不仅有两所设备先进的、免费看病的公立医院,居民要是觉得需要出国看病,同样不用花自己的钱,因为政府有钱;连出国留学都能够获得全额补贴。

  但瑙鲁认为,仅仅将钱“用之于民”还不能向世界表明自己到底有富裕,“走出国门”也很有必要。当时磷酸盐矿产每年能够为瑙鲁带来每年0.6至0.78亿美元的收入,政府年度支出约为2000万美元,余下的便由政府投入了一个名为“瑙鲁磷酸盐矿费信托(NPRT)”的投资基金,再用基金中的这些钱在海外大量购入房产和投资。

  1982年,瑙鲁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投资,买了块比自己国土面积还大的地,又花了2000多万美元在土地上盖了座52层高楼,使之成为当时墨尔本最高的建筑。举行完工典礼时,瑙鲁邀请了数百名国家代表来参加,将他们安置在酒店悉心招待了10天,让全世界都看到了瑙鲁的“豪气”。

  除了墨尔本,悉尼,美国夏威夷、英国伦敦、新西兰、菲律宾等地的许多地产或项目也都被瑙鲁买下。

  政府出手阔绰,福利制度优越,都提高了民众的幸福感、维持了社会稳定。但这同样也推高了全体国民对生活水平的预期,却没有教会人们该怎么样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

  在经济发展顺畅、国库充盈时一切都不是问题,但谁知道磷矿在肉眼可见的未来就要开采完了呢。

  生态环境已经从根本上被破坏,岛屿随处可见月球表面一般的土况,无法开垦为农业用地也无法做建筑用途。同时,瑙鲁每年的磷酸盐产量也在以令人感到悲观的速度下降,到90年代末时已经不足100万吨,同时国际磷矿价格下降,瑙鲁距离没发现磷矿之前的生活又近了一步。

  磷酸盐产量下降带来收入的减少,政府为了赚钱竟然默许洗钱。1990年代,瑙鲁成了知名避税天堂:在这里开一家合法银行,只需要25000美元而无其他要求。不过这样的做法很快被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盯上,瑙鲁也在其压力下于2003年提出了反避税法规,终止了洗钱交易,国内的多家银行也被迫关闭。

  进入21世纪的瑙鲁已经跟鼎盛时期的自己隔了十万八千里远,磷酸盐出口早已经没办法满足瑙鲁经济、 社会的发展需要,据美国中央情报局估计,该国2005年的人均GDP只有5000美元,是巅峰时期的1/10。

  而没矿可开意味着大量工作机会的损失,很多先前就职于采矿行业的工人也不得不离开工地、离开瑙鲁,造成了大量人口流失:2006年,有1500名来自基里巴斯和图瓦卢的工人离开瑙鲁,瑙鲁的失业率也超过了20%。

  但就业问题的解决也并非易事。在长期低成本、高质量生活的滋润下,瑙鲁国民惰性较高,本土农业和渔业基本荒废,曾经唯一的农产品椰子也无人种植。工作人口中,有90%以上都供职于政府部门,其余人则领着政府救助“寄国篱下”。

  然而,整体局面的改观也没那么容易,政府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人民健康:该国是世界最肥胖的国家。

  瑙鲁94%的居民超重,72%居民肥胖,超过40%的人口患有2型糖尿病。在肥胖引起的一系列慢性病作用下,很少有人能活到60岁以上。

  原因也很简单:先前瑙鲁人吃着自己捕的新鲜鱼类、种的水果和蔬菜,之后磷酸盐带来的轻松且巨额的收入让人们停止劳动,进口的各种鱼罐头和加工食品成了人们的最爱。

  当全国人民的身体这个“革命的本钱”都无法正常运作,还能有什么更多的期待呢?

  从2018年开始,瑙鲁政府与深海采矿公司DeepGreen合作,计划开采海底的锰结核。也许未来,瑙鲁人能重新吃上资源饭,但深海开采技术目前尚不成熟,而且掌握在大国手中,瑙鲁到底能分得多少羹,尚待观察。

  瑙鲁曾在2002年与我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但到2005年又与台湾当局“复交”。也许,和中国重新建交,才是瑙鲁未来最好的出路。

上一篇: 八部门:到2026年形成3家左右具有产业主导力、全球竞争力的一流磷化工企业 下一篇: 大抓产业 建圈强链丨老工业区的“碳”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