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欧盟委员会更新了“关键原材料清单”,在对78种重要原材料做评估后,将27种关键原材料纳入稀缺名单。
此次列出的矿产涉及多种稀有金属,如锑,铟,钨、镁、钽、钒等,以及重稀土和轻稀土。
这些原材料大范围的应用于移动电话、锂电池、光纤光缆、合成燃料、电动汽车、半导体、航天航空、军事等领域,是许多高科技产品和日常消费品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
这是欧盟自2008年将原材料战略提升到国家战略以来,第二次更新原材料清单。
近年来,在再工业化战略下,原材料,尤其是部分稀有金属,因其在新兴起的产业、国防工业等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关系到3000多万个就业岗位,因此欧盟将确保原材料的安全性和可持续供给列为“优先事务”。
欧盟的建筑、化学、汽车、航空、机械等产业非常发达,这些产业一个共同特点是需要大量原材料投入,但欧盟的原材料并不丰富,特别是一些新兴起的产业的发展受制于能源和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产业。目前,欧盟是全球第二大工业原材料进口地区,约占全球原材料进口总额的13%。
欧盟联合研究中心(JRC)在发布的报告中预计,到2020~2030年,欧盟镝金属原材料的需求量(需要进口)将占到全球市场供应总量的25%。其他紧缺金属原材料包括:应用于混合动力车与电动汽车的锂、石墨、钕、镨和钴;应用于太阳能行业的锑、铟、锡和镓;应用于燃料电池的铂;应用于节能照明的铟、铽、铕和镓;应用于风能的钕和镨;应用于核电的铟。在欧盟需要进口的产品中,原材料进口额所占比重为4%~5%。
从贸易情况看,近十年以来,欧盟的原材料贸易一直是进口多于出口。2008年,欧盟原材料贸易逆差额达到近十年峰值,为433.3亿欧元。此后,受欧洲经济和全球产业体系调整,欧盟对原材料的需求会降低,原材料贸易逆差有所收窄。
欧盟的主要原材料供应国为美国、巴西、加拿大。2016年,欧盟自美国进口原材料占其原材料进口总额的24.4%,巴西占比21.5%。
在局部产业中,特别是有色金属领域,中国是欧盟稀有金属的主要原材料供应国。但中国对欧出口原材料总体不高,2016年占欧盟原材料进口比重为7.2%。
在欧盟此次更新的清单中,27种关键原材料中有4种大多数来源于中国,分别为:94%的镁、90%的锑、84%的铋、63%的天然石墨。除此以外还有5种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较高的材料,分别为:锗(43%)、重稀土(40%)、轻稀土(40%)、镓(36%)、铟(28%)。
欧盟自2008年实施《原材料计划》以来,已连续两次对“关键原材料清单”进行了修订。2011年,欧盟委员会在对41种原材料做多元化的分析后,选定将其中的14种纳入“关键原材料清单”,这是欧盟发布的首份关键原材料清单,其中11种为稀有金属,分别是锑、铍、钴、镓、锗、铟、铌、铂族金属、稀土、钽、钨。
2014年,欧盟委员会首次对清单进行了修订,保留了原有的12种,并将稀土拆分为重稀土和轻稀土;新增7种关键原材料;取消了2种原材料:钽、石墨。其中新增的7种关键原材料有1种稀有金属:铬(见下表)。
2017年,欧盟委员会再次修订“关键原材料清单”,除保留2014版中的18种关键原材料外,新增9种。2017版中取消了2014版中的铬和菱镁矿2种关键原材料。
保留的18种关键原材料分别是:锑、铍、硼酸盐、钴、焦煤、萤石、镓、锗、铟、菱矿石、天然石墨、铌、菱镁矿、铂族金属、重稀土、轻稀土、硅、钨。新增9种稀缺原材料为:重晶石、铋、铪、氦、天然橡胶、磷、钪、钽、钒。
在这9种稀缺原材料中,5种为稀有金属。此外,欧盟委员会在2017年的评估中认为焦煤已不再属于稀缺原材料,但为谨慎起见,仍将其列入2017版“关键原材料清单”,但将在下一版中将其淘汰。
从2017版“关键原材料清单”看,欧盟对新兴起的产业发展所需稀有金属重视度明显提高,这些稀有金属被广泛应用于包括军事、航空航天、可再生能源、半导体、汽车、电子工业等领域。例如,应用于半导体、核工业的铋,应用于电子材料、原子能、合金材料的铪,应用于核能、燃料电池的钪等。
这些金属在欧盟的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且在短期内是不可替代的。例如,镓作为在半导体、二极管(LED)、太阳能电池领域广泛运用的稀有金属,欧盟2014年评估其可替代分(Substitutability Score)仅为0.3。
鉴于欧盟、美国等都要大力发展现代工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因此对原材料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而全球稀有金属开采相对集中,因此高对外依存度就会诱发欧盟对原材料可获得性的潜在担忧,事实上,近年来潜在的、全球范围内获取有限原材料的竞争已经展开并加剧。随着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新一轮、更大范围的原材料争端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在不久的将来爆发。
为确保本国(本地区)在全球市场可持续、稳定地获取所需原材料以满足自身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美国、欧盟都采取多项措施:
首先,借助双边和多边协定以确立原材料贸易规则。欧盟与墨西哥、智利、韩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均含有禁止原材料出口限制条款;并借各国加入WTO之际,在原材料方面开出高价。例如,中国加入WTO时,在美欧和其他发达国家要求下,承担了取消原材料出口限制的义务。此外,欧盟利用特惠制施压发展中国家开放原材料市场。
其次,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和贸易救济措施,应对主要贸易伙伴对原材料的贸易限制措施。2009年,欧盟就中国原材料出口限制措施向WTO上诉;2012年,美日欧将中国稀土、钨、钼相关产品的出口关税、出口配额及出口配额管理和分配措施向WTO上诉;2016年,欧盟就中国未撤销11种原材料的出口关税、出口配额及相关管理措施向WTO上诉。
第三,开展原材料外交,与主要原材料贸易伙伴通过对话、协商机制,以建立良好关系。截至目前,已经与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国、俄罗斯、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墨西哥、乌拉圭、秘鲁、蒙古、缅甸等国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和政策对线年,欧盟委员会与中国工信部成立了一个原材料联合工作组加强双方在原材料政策和供应问题上的沟通,工作会每年举行一次。
此外,欧盟委员会还专门成立了由各成员国代表组成的市场准入咨询委员会(MAAC),负责监督和处理可能影响欧盟关键原材料的出口限制。一旦发现出口限制政策,欧盟会通过相关国际规则解决双边摩擦。例如,俄罗斯废钢出口限制,印度尼西亚矿物和金属矿石出口限制,南非对废金属的出口限制等。
作为美欧稀有金属的主要供应国,近年来,其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和对话磋商机制施压中国向其持续出口原材料。
影响中国关键原材料产业和贸易政策。近年来,以美欧为首的发达国家对我国原材料出口关税、出口配额、配额管理、出口许可、出口价格协调等提起争端解决,迫使我国改变稀土及稀有金属的出口政策。2014年8月,随着WTO就美、日、欧申诉中国稀土、钨、钼出口管制措施案作出最终裁决,长达十多年的出口配额限制和出口关税制度被迫取消,我国稀缺矿产贸易政策再次做出重大调整,开放出口贸易政策。2015年1月,我国商务部宣布取消稀土、钨、钼等产品的出口配额管理,2015年5月又进一步取消了稀土、钨、钼等产品的出口关税,并取消了对钼出口企业的资质管理。
我国与欧盟在战略金属领域发生摩擦的几率上升。由于我国是稀有金属的主要生产国,因此欧盟委员会非常关注我国在稀有金属方面的政策出台,并定期对其评估。欧盟委员会在“2020战略”草案中指出,任何国家阻挠欧盟获得发展经济所需的稀有原材料或能源,将采取惩罚性措施。可以预见,中欧之间的原材料贸易摩擦将会不断增加,甚至造成中欧经济、外交关系的紧张。如果今后我国不能建立有效的战略金属监管平台,势必在双边谈判中陷入被动。2013年11月,欧盟委员会与中国工信部成立的原材料联合工作组在布鲁塞尔举行了第三次会议,中欧双方就钢铁、稀土元素、先进材料方面的政策进行通报。
影响我国企业走出去实施“全球矿产资源战略”。虽然我国是全球稀有金属的最大供应国,但我国同时也是全球原材料的最大进口国,占全球原材料进口的比重超三成。而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的非洲,与我国矿产资源有较强的互补性,是我国矿产资源“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地区。但近年来,欧盟一直不断向非洲国家施压,通过与非洲国家与签署经济伙伴协定来换取廉价原材料。这对我国企业获取某些关键原材料将极为不利。
随着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的快速崛起,以及全球经济/产业格局的新一轮重构,作为战略新兴起的产业支撑所必需的稀有战略金属,自然会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资源竞争的前沿领域。尽管我国拥有丰富的稀有金属矿产,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缺乏对战略金属储备和管理的系统顶层设计,从而导致我国在稀有金属国际市场上缺失定价权,在国际分工中不能获得最大利益。因此,我国应将稀有金属管理提升为国家战略,在这方面美欧盟等发达国家都有成熟的做法可供我借鉴。
同时,应该看到,战略金属的争夺已纳入大国博弈中,并呈现日益升级的趋势。以美国、日本、加拿大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将全球资源战略与国家政治、经济、外交、军事、金融等政策有机结合,并随着国内外形势变化适时调整,确保国家经济安全。材料资源的争端甚至会引发地缘政治风险。我国作为关键原材料主要出口国,一方面应审视度势,依托优势掌握话语权,防范贸易风险;另一方面应努力发展原材料深加工和研发应用技术,将稀有金属进行深度开发后能够为我国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所用。
【2014年】欧盟“关键原材料清单”包括:锑、铍、硼酸盐、铬、钴、焦煤、萤石、镓、锗、铟、镁、菱镁矿、天然石墨、铌、磷矿石、铂族金属、重稀土、轻稀土、硅、钨
【2017年】欧盟“关键原材料清单”包括:锑、重晶石、铍、铋、硼酸盐、钴、焦煤、萤石、镓、锗、铪、氦、铟、镁、天然石墨、天然橡胶、铌、菱矿石、磷、钪、硅金属、钽、钨、钒、铂族金属、重稀土、轻稀土。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上一篇: 【48812】攀钢石煤提钒工艺研讨完成技能打破
下一篇: 大抓产业 建圈强链丨老工业区的“碳”新路